本报讯(记者 陈弘毅 通讯员 邹江波)10月21日,市市场监管局广告监管团队走进湖北理工学院,联合举办“校园贷普法宣传暨预防虚假违法广告”专题讲座。作为双方政产研学合作的重要实践,活动吸引150余名学子参与,现场发放普法宣传单页500份,为保护大学生群体合法权益筑起坚实防线。
讲座中,市场监管局广告监管领域专家及授课讲师采用“真实案例+法律解读+实操建议”相结合的方式,深度剖析了校园贷的四大风险。针对“无抵押、秒到账,利息低至日息0.05%”“分期购数码,零首付、无压力,逾期也不怕”等典型话术,讲师运用真实案例揭露其背后陷阱:看似划算的“日息0.05%”,换算成年化利率高达18.25%,超过2025年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的合法上限,且平台常以“服务费”“管理费”等名目变相增收;所谓的“零首付”背后多隐藏“阴阳合同”,部分平台逾期1天即收取高达10%的违约金,并可能影响个人征信。同时,专家给出了具体防范建议:警惕违法话术、坚持理性消费并优先选择勤工助学、遇到骚扰留存证据并告知家长和学校、主动向同学科普互助。
围绕大学生高频接触的虚假违法广告,讲座聚焦五大场景进行讲解。在教育培训类广告中,“考研保过”“名师押题”等宣传多为噱头,部分机构的“名师”实为应届生,退款时则常以“未完成课程打卡”等理由推诿;医疗美容类广告中,无资质机构常将“水光针”“瘦脸针”包装成“日常护理”,以“学生证立减”等方式诱导消费,却隐瞒可能引发的过敏、留疤等风险;商品促销类的“买一送一”“满减优惠券”常暗藏消费套路;求职兼职类的“高薪打字”“付费内推”多为诈骗,凡要求“先交押金”的岗位均需警惕;网络直播带货需仔细审阅合同条款,避免权益受损;社交网恋类场景中,交友APP上的“高颜值同校校友”多为虚假人设,“免费聊天”功能常需充值才能解锁。
在维权指导环节,讲师结合多个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维权路径:在校内可联系学生事务处、保卫处;在校外可向消费者委员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若涉及诈骗,应及时报警。同时,讲座还推荐了DeepSeek、豆包、Kimi等AI工具,指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辅助识别虚假广告。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授课讲师围绕“校园贷危害”“日常广告辨别技巧”等话题与学子们展开交流。现场学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结合自身遇到的广告场景分享经历,在互动探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虚假违法广告的认知,现场氛围热烈活跃。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书记曹中兵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校园贷、求职招聘、教育培训等领域的虚假违法广告层出不穷,严重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此次专题讲座恰逢其时,尤其是在运用AI技术提升虚假广告识别能力方面的指导,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风险识别与自我保护能力。
http://epaper.6537777.com/dcwb/html/2025/20251023/20251023_003/20251023_003_03_9613.html?searchWord=%E6%B9%96%E5%8C%97%E7%90%86%E5%B7%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