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须突出“一心两带”,强化“多点支撑”,统筹“全域一体”,着眼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在区域性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再塑城市综合功能新优势。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靠的是城市的综合功能。黄石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须突出“一心两带”,强化“多点支撑”,统筹“全域一体”,着眼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在区域性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再塑城市综合功能新优势。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升运输通行水平
要依托“四港联运”,加快全面接入高速公路网、航运网、高铁网、航空网。要加快畅通江海通道,实现江海直达、公铁水班列、散改集联运等江海联运;要补齐高铁短板,加快推进福银、咸黄黄等高铁建设。加快推进 “1+6”对接顺丰空港快速干线,构建国际航空货运大通道。加快打通与武汉、长三角交通通道,优化客运和货运场站布局,形成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大交通、大物流、大开放格局,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提升黄石在区域内的便捷运输和通行水平,为辐射周边奠定基础。
做大做强区域性经济中心,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聚焦九大主导产业,在“一心两带”区域,构建完备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强基工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赋能、数字转型,高质量打造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五基地一先行区”,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实区域性经济中心,提升黄石城市能级,扩大黄石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城市都会区功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美誉度
要坚持“中心辐射”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壮大城市都会区,完善城市功能。要以相对超前的规划,建设都会区内的具有中心辐射作用的区域性金融、医疗、教育、体育、会展设施和高端商场、酒店、一线品牌专卖店、特色步行街、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湿地,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黄石周边区域的影响力。
都会区内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要双轮同步。在大力推进环大冶湖新区建设的同时,加密黄荆山穿山隧道密度,加大黄荆山山体城区化,加快新老中心城区一体化,拉开区域性中心的城市骨架。加速黄石港、西塞山、下陆、开发区·铁山等老城区的旧城改造,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大中心城区架空线缆整治,消灭地面“拦路虎”和空中“蜘蛛网”,有序推进城市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街道环境。要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完善新老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大力改造排水泵站、排水管网和雨污分流建设改造,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市政公用设施覆盖范围和保障能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人口吸附力,凸显城市发展高度和能级,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格局。
不断改进和完善都会区的城市功能与服务,提升宜居程度。按照“窄路密网”的理念,大力推进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构建畅通便捷的城区交通体系。通过完善住房、医疗体系改善居民保障水平;通过推广绿色公交、拓展城市公园绿道面积来打造绿色宜居环境;通过合理配置城市功能和资源形成方便居民生活的15分钟便利生活圈。在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基础上,更进一步,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美誉度。
健全乡镇基础功能,建立城区、乡镇相互支撑的中心城市结构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要形成对周边的有力辐射,还要有力带动域内乡镇发展。一方面要利用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县城、乡镇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综合服务设施的支持,提升全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中心+组团+重点镇”的全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中心城区连接县城、县城连接乡镇、乡镇连接村组、城区连接乡镇的便捷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加城区与乡镇的公共交通线路,长途线路公交化,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实现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功能继承、要素集约的发展新区域,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心城市建立互为支撑。
(作者系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http://115.236.76.50/hsrbs/html/2020-12/30/content_112267_12830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