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教孩子们绘画

印尼儿童的成果展示
最近几个月,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有一群热心公益的大学生,过得忙碌而充实。他们组建的国际学院“童乐”志愿服务大队“一路童行”项目组与印度尼西亚“Rumah Baca”儿童慈善机构合作,开展线上志愿服务,不仅为该机构的印尼儿童送去了精彩纷呈的线上课程,还传播了中国文化。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童乐”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员。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公益项目从本地走向国外
国际学院辅导员李川是“一路童行”项目的策划者。他告诉记者,该学院依托“童乐”志愿服务大队做过很多公益项目,不过以前几乎都是在本地开展,比如免费为皇姑岭社区的儿童辅导作业、教授艺术课程等。李川说,最近2年,随着学院留学生逐渐增多,志愿服务大队便产生了做一个国际公益项目的想法。
2020年疫情期间,一些国外学生无法回黄石,李川萌生了在线上给国外孩子们教学的想法。于是,他联系了印尼学生马苑杰,让他去寻找当地需要帮助的儿童机构。后来,一个名为“Rumah Baca”的儿童慈善机构表示愿意合作。该儿童慈善机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位于印尼Kotabaru地区Rampa村,旨在为辍学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提供免费教育,儿童的年龄8-12岁。
“我们将目光放在儿童身上,主要是缺乏艺术教育的贫困儿童身上,让每个儿童都能享受艺术教育。”李川说,说干就干,“一路童行”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该团队一共有8名成员,其中7位是来自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三班,均为中国人;还有一人就是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马苑杰。在这个团队中,马苑杰担任印尼组组长,其中中国组组长是刘鑫,其他成员还有中国学生潘思辰、郭和珊等。
线上课程传播中国文化
1月16日,项目组迎来线上授课的首秀,为“Rumah Baca”的孩子们送去了以“纸短情长,童心飞扬”为主题的剪纸课。志愿者们以儿童诗的形式讲解了剪纸文化的背景、意义,以及传统样式等知识,让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刘鑫介绍,为了让课程更加精彩、扎实,同时也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该团队每次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在最近一次课程时,刘鑫、郭和珊和潘思辰互相配合,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用中英双语向孩子们全面介绍展示了中国故宫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建筑风韵以及华丽的历史文物,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细心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独特的思维,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和魅力。
有意思的是,授课过程需要经过两次翻译。郭和珊作为本次的美术老师,她先用中文授课,一旁的潘思辰将授课内容翻译成英语,在屏幕另一边,马苑杰再将英语翻译成印尼语与孩子们交流。随后,印尼的孩子们拿出纸笔,开心地画画。
刘鑫说:“画完之后,印尼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头,迫不及待地展示给屏幕另一端的我们看。那一刻,大家都觉得特别棒。”
计划将公益服务
做到更多国家
来自湖北理工学院的线上课程也得到了印尼当地媒体的关注。马苑杰介绍,活动得到了“Rumah Baca”儿童福利院的高度认可,印尼省级电视台“印尼共和国电视台(TVRI)”也给予了报道,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这两次活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印尼的孩子们其实对中国很感兴趣,但以前他们了解中国的机会并不多。如今能够通过线上平台与他们分享中国文化,感觉到很开心。”马苑杰说。
刘鑫和团队成员表示,想继续将公益做下去,能用自己学的艺术特长去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十分有意义。
“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将中国文化带到国外,同时也是通过这个项目实践育人,让大学生得到锻炼。”李川说,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学院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关注。下一步,学院计划继续做好本地志愿服务,延伸线上服务。“目前准备拓展到巴基斯坦,我们希望将公益服务做到更多国家,把中国文化带给更多外国儿童,让他们体验艺术的乐趣和魅力。” (记者 程鑫)
http://szb.yiitai.com/library/b/library/page/dcwb/resultDetail?id=E138CB4C6C6C4E1094525F9E5D88BA1B&accessName=dcwb&pageDate=2021-04-23&pageId=AB834346044847799F69F55C33EE0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