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 陈弘毅 实习生 刘庆华
许多市民可能不知道,黄石在武汉有块“红色飞地”。
近日,在汉口六渡桥前进一路,唯一以黄石历史上一家著名企业富源煤矿名称命名的里弄“富源里”就要被拆除,这让一位七旬的黄石老人坐不住了。
老人名叫陈良渠,是湖北理工学院矿冶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弘扬我市的矿冶文化及精神。“富源里不仅是黄石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子,还对黄石传承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陈良渠说,“富源里是黄石人民与武汉人民共有的历史记忆,遗存一旦拆毁,将永远无法恢复。”
据了解,在洋务运动影响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爱国民营企业家,他们积极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富源里当时的拥有者富源煤矿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产生的。当时富源煤矿总部在武汉,生产厂矿在黄石,公司负责人大多数是武汉著名的实业家,近、现代武汉民用煤大多都由黄石富源煤矿等煤炭企业供应。后来因富源煤矿经济效益良好,公司负责人便将资金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加大产业规模;一部分用于投资,在武汉六渡桥地段购置近十亩地皮,随即建造了富源里。
谈富源里,就不能不谈富源煤矿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富源煤矿不仅是湖北最大的煤矿,也是黄石地区经济效益最好的龙头企业,更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2年中共武汉地区执行委员会派林育英再次来到黄石的石灰窑、黄石港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富源煤矿工人谢邦青、陈应俭入党,并成立了富源煤矿党小组和工人俱乐部,负责人谢邦青。1923年成功的组织黄石煤矿工人参加了二.七大罢工。1923年在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富源煤矿党支部,1925年成立富源煤矿工会,由谢邦青、陈应俭担任负责人。其工会在黄石地区曾多次组织爱国活动和维权罢工运动。被誉为我国的“保尔·柯察金”、著名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也是在富源煤矿成长起来的优秀矿工代表。1937年后,中共长江局和新华日报在汉口开展工作期间,周恩来等一部分同志居住在六渡桥民意一路85号“大陆里”报社楼上,董必武等一部分同志就居住在富源里现存的旧居董公馆楼上。两处相距仅50米,首尾相望,相互呼应,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活动大都在富源里这边举行。国共合作期间来汉公办和路过武汉的党内、军内领导人大多也曾在富源里留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富源里这样一个红色遗址的存在,确实对于黄石和武汉人民有着深刻的意义,是两地人民刻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而因历史原因,目前富源里大多建筑已经被拆除,仅存董公馆1000平方米的主楼建筑。
黄石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资源基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黄石的老企业曾为共和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富源里不仅是武汉的历史文物,也是黄石工业遗产和矿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存和维护好富源里的里弄名称和富源里仅存的老建筑意义重大。
陈良渠表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历史文化的灵魂,我市应该重视文化内核和灵魂的挖掘和弘扬,将那些毕生奉献给实业救国先驱们的功勋业绩和精神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才能更好地塑造城市之魂、才能更好提升城市知名度、才能更好地教育年轻一代,才能承上启下、代代相传。”
http://szb.yiitai.com/library/b/library/page/hsrb/resultDetail?id=49FCA93CF7E144D39214691A317165E3&accessName=hsrb&pageDate=2021-04-09&pageId=4014730D2FE84B4687CE5A47DA0B4F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