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的IP人物形象

团队老师和学生合影 ■本报记者 程鑫
一个团队,3个学院,6名学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10月底,在2022年(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决赛上,来自湖北理工学院团队的学生陈碧云、朱玟、吴泽民、陈家骏、宋雨涵和杨诗柔创作的平面设计作品《覆水亦能收——水回用之道》,在来自全国各高校的500余件科普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这也是该赛事最高奖项,全国仅此1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校学生第一次参赛,且是一个跨学院、跨专业的参赛团队。11月11日,记者采访了该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跨学院、跨专业组队
此次获奖的作品是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6名学生创作完成的,他们分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陈碧云和朱玟、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吴泽民、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陈家骏、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宋雨涵和杨诗柔。
今年1月,全国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开始启动,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含金量的比赛。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三的陈碧云是学院宣传部的部长,对于平面设计类有所接触,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比赛进行锻炼。在组建团队之初,陈碧云考虑到自己在设计上存在短板,于是她想起了在同一个社团的吴泽民和陈家骏。“不论结果怎么样,我们可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一起努力试试。”3位同学一拍即合。随后,陈碧云邀请了同学院同学朱玟,陈家骏邀请了大二的学妹宋雨涵和杨诗柔一同参与,水环境艺术创意设计团队便正式成立。他们是报名比赛中唯一一支跨专业、跨学院的队伍。
从决定参赛到总决赛结束,团队成员一起经历了290多个日夜,从初评、复评、决赛环节,一路过关斩将,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改稿和动画设计调整,只为呈现出最终的完美效果。
“跨学科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满足作品创作对科学性、趣味性的要求,调动各专业优势完成创作。”团队指导老师刘西京说,学院对于学生的跨学院、跨专业的想法十分支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
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创意的出彩便是获奖的关键。为了创意和内容,团队成员经常一起熬夜想点子,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陈碧云和朱玟负责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宋雨涵、杨诗柔负责手绘和动画设计,陈家骏和吴泽民负责排版和技术支持。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他们终于创作了28页的国风手绘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
“在构图设计上,我们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配色融入手册,根据神话传说中龙族掌管水务的特点,设计了龙博士、龙总工、小记者三个原创IP人物。”陈碧云说,考虑到受众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团队决定以神话故事为主线,将传统美学与科普知识相融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国内外水回用的发展历程、企业污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水回用的场景等知识,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到图文之中。
“通过我们的作品,可以让大家直观了解到污水中的有用资源,同时了解不同污水的处理方法。”成员朱玟说,其实通过一定技术,污水也可以被很好地利用,也是一种“不能浪费”的资源。
进一步普及环保知识
“这个作品的创意很好,用神话故事来讲述,小朋友更容易接受,推广性很强。”湖北省科学技术学会普及部二级调研员陈玉芬对该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记者还了解到,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科普,团队在内容上增设了注音版和英文版,还编写了用水、排水、饮水的四则顺口溜以供传播。
“虽然比赛过程很艰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宽,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专业能力大幅提升。”在陈碧云看来,这次比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到目前为止,该团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推广,开展了4次系列讲座,同时还制作调查问卷,将作品传播至32所高校。
刘西京告诉记者,后期该团队还将创立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科普。下一步,团队将把作品制作成科普宣传手册和IP人物相关的文创产品,走进黄石的中小学和社区,让更多人了解水回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http://www.xepaper.com/dcwb/html/2022-11/15/content_112369_15500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