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 手机版
磁湖快讯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校园动态 | 媒体看理工 | 图说理工 | 视频新闻 | 中心组学习 | 理工言论 | 校报在线 | 通知公告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看理工 >> 正文
 黄石日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辨图景——评《数字乡村:思辨设计与文化表征》
发布者:      编辑:陶霞     消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08    阅读: 次  审核人:

 数字乡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向农村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于建构当前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关乎科学、技术、设计与未来在不同地域文化层面的碰撞和革新。因此,在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梳理思辨设计的意义与价值,能为建构乡村乌托邦的美好情境找到理论线索。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长期关注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人居环境规划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刘满中教授与张琪老师的新作《数字乡村:思辨设计与文化表征》(河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10月)对数字乡村的发展与实践从思辨的维度进行审视,以设计为媒、文化为根,进一步梳理了数字乡村的建设图景。全书共六章,计24万字,视角新颖、内容详实,主要包括数字乡村建设历程、典型地区的成功案例、思辨设计的方法研判以及文化表征的几种方式。本书能使读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带入到数字乡村的建设实践中,通读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以思辨为法。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关乎于设计学科这项单一门类,还包括农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交叉领域。思辨设计的视角恰好可以立足于真正符合人们期许与共同价值观的未来图景,通过融合社会结构、制度发展、组织价值等多元体系,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去探索乡土的文化自信,能够拓展乡村文化的表征内涵,突破乡村文化资源的局限,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

以对比为线。本书系统分析了欧盟、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印度等国家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国外普遍采取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依托全国电子政务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结合乡村居民实际需求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我国在政策驱动和产业布局发展上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国情,从顶层设计、数据资源共享基础、城乡数字一体化以及主体数字化素养提升等四大方面来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

以文化为魂。数字乡村的实施能够实现文化振兴,并通过建立智能文化产业、数字文化资源,创造丰富的公共文化空间。本书选取了我国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村,从数字媒体、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教育与数字素养等维度展开“数字文化+”的空间变革蓝图。在文化传承中开发并传播数字文创产品,能开启数字文化场景的空间体验模式;通过数字资源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与地理面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维护传统民居,对乡村文脉的传承、乡村经济的带动,促进城乡共荣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空间为界。本书分析了几种不同的空间内涵,以数字乡村在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两大领域的空间变革为研究背景,主要阐释了乡村文化空间从物理到虚拟的发展演进,明确了数字文化空间的生产要素以及数字乡村文化空间的具体类型。依托“空间生产理论”使得数字乡建中的艺术家、政府部门、企业家、村民在信息化时代基于乡村本土的文化场域形成艺术与现实的本体论联结。

诚然,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数字乡村战略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区域间不平衡问题显著,且大部分省市处于发展成长期或者起步期。但这本著作以思辨的视角为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前瞻性和超前布局的意识。同时,该研究成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立足鄂东南地区乡村的典型性与本土性去开展田野考察与设计实践,如何评估数字乡村建设的时效性有待深化。本书在国际经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在空间设计(艺术)和顶层设计(政策)两个维度展开思考,对于产业布局和文化生态则较少涉及,期望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补充。未来还需要继续推动以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乡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新技术场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让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焕发勃勃生机。

http://epaper.6537777.com/hsrb/html/2024/20240508/20240508_006/20240508_006_01_7092.html?searchWord=%E6%B9%96%E5%8C%97%E7%90%86%E5%B7%A5

 最新发布
 
 热门图文
 

Copyright 2009- 湖北理工学院(www.hbpu.edu.cn) 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邮编:435003 投稿邮箱:hblgxcb@163.com
技术支持:wei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北路16号 X1-401、405室 电话:0714-6351101 QQ:9525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