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AI赋能:奏响艺术设计新篇章”分享会在该校举行。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近200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齐聚江城,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展开深度研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金波教授担任主持,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朱和平、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等专家带来前沿学术分享,为行业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主题演讲:解构技术冲击 重构教育逻辑
朱和平:在技术浪潮中守护设计教育的人文本质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湖南工业大学朱和平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学设计教育的“普罗米修斯之火”还是“潘多拉魔盒”?》为题,展开辩证分析。他指出,AI工具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虽能将设计效率提升70%以上,但其生成的“快餐式创意”可能导致学生陷入“技术依赖陷阱”。通过对比学生AI辅助设计作品与纯手绘创作的情感浓度差异,朱教授强调:“设计教育的核心不应是工具迭代,而是培养学生定义问题的能力——当AI能解决‘如何做’,人类更要学会‘做什么’和‘为何做’。”他建议建立“AI伦理+创意工坊+批判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设计的人文内核。
张凌浩:从思维革命到课程再造的系统转型
作为教育部工业设计教指委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教授以《AI时代的设计思维与基础课程重构》为题,分享了江南大学设计系课程改革的前沿经验。他主张将传统“用户需求导向”升级为“人机协同共创”模式,培养学生“技术敏感型设计思维”。针对基础课程改革,张教授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模块化课程矩阵”,并通过“AI生成图像解构”“符号学与AI符号生成”等跨学科工作坊,实现传统功底与数字素养的双向赋能。他特别强调:“当AI能替代80%的重复性劳动,剩下20%的不可替代性恰恰来自人类对文化语境的深度理解——这正是基础课程需要夯实的‘设计基因’。”
交流现场:碰撞思想火花 凝聚发展共识
在交流环节,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刘满中院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朱炜副院长等围绕 “AI 课程如何避免工具化倾向”“毕业设计中 AI 使用的规范边界” 等实操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周玲博士表示:“两位教授的分享让我意识到,AI 时代的设计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找到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平衡点。”

金波院长在总结中建议参会院校发起成立 “长江中游高校 AI 艺术教育联盟”,在课程共建、师资培训、产学研项目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行业影响:开启人机共生时代的教育新篇
本次分享会形成的“坚守人文底色、强化技术素养、重构课程生态”共识,为全国艺术设计院校应对AI挑战提供了行动参考。正如张凌浩教授在结语中所言:“AI时代的设计教育,不是人与机器的竞争,而是培养能驾驭技术浪潮、守护人类审美精神的‘数字造物主’——这是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此次分享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正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重构,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中,迈向更具创造性的未来。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97835781504343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