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 11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01会议室召开课程集体备课会,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党委副书记、校长胡国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运仿,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刘兰青参加备课会,教务处处长蔺绍江、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黄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吴凤庭、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及青年教师代表共同参会。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范绪枝主持。

胡国珍对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会的精心组织、精彩讲解和透彻点评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责任重大,也有难度,必须坚持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针对此次“法治”专题备课,要重点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释我国法律体系,结合社会热点案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教学,体现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二是建立常态化备课机制和完善的质量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在全校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研究文化和氛围。

冯运仿充分肯定了此次集体备课会对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积极作用。他强调,要深入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将精细化的学情分析贯穿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科学诊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与思想动态,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启发性、思辨性的教学议题,推动理论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思考和参与热情。

刘兰青指出,此次集体备课会准备充分、研讨深入,是一次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互鉴、教学相长。他强调,要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在教学设计中深度融入各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要着力增强课堂教学的高阶性,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入学术前沿议题,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和思维深度。

机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围绕备课会主题,结合部门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

本次备课会由骨干教师袁满担任主讲。她围绕第六章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内容,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与示范教学。结合当下法治建设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法治思维和素养的核心内容与时代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讲解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课程设计、案例选取和课堂互动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优化了备课内容。
此次集体备课会,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后,校领导又一次深入指导思政课建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会通过集体研讨、示范教学和互动交流,有效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为打造思政“金课”、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常态化集体备课为抓手,持续完善“集体研讨、集中磨课、交叉互评”的教研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下一步,学院将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对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通讯员 王维)